文/李耀曾
在河南省伊川县县城西侧白虎山下的二程文化园内,一副纪念二程父亲程珦的楹联引人注目。上联“历官十二三朝贵”,下联“享禄六十两贤宗”。上联叙述了程珦在北宋仁宗、神宗、哲宗三朝担任十二任官职的历程,下联则强调他不仅克尽厥职六十春秋,更培养出了程颢、程颐两位理学巨擘。
《河南程氏正宗世系谱》中的程珦画像
一、程珦的为官之道成为二程为官的典范
程珦祖籍安徽徽州,至其祖父程希振时已定居河南洛阳。其父程遹早年担任湖北黄陂县令,程珦随家人迁至黄陂。程遹45岁逝于任所,因路途遥远且经济困难,无法返回洛阳故里,故全家暂时留居黄陂。天圣年间(1023-1032),宋仁宗念及太宗朝旧臣功绩,下诏录用旧臣后裔,程珦作为程遹之子,因此获得荫庇资格,出任黄陂县尉,开启了他长达六十年的官宦生涯。
北宋庆历初年,程珦调任江西吉州庐陵县尉,主管赋税。此前,当朝宰相刘沆家族中有人拖欠官府税款达数十万钱。历任地方官员因畏惧刘沆权势,皆未敢追查此事。程珦不惧权贵,到任后立即逮捕拖欠税款的刘沆亲属入狱,并严令其全额补缴欠款后才予释放。此事上报刘沆后,他明确表示:“赋税未能按时缴纳是我族人的过错,地方官员依法办事并无不当。”随后亲自致信程珦表达歉意,并对其公正执法表示赞赏。
展开剩余87%多年后,程珦升任龚州(广西平南县)知州。期间,广西宜州有落榜秀才欧希范聚众造反,朝廷派兵镇压,杀死欧希范等十数人,并将尸块分送至广西各地豪强手中,以示警告。不久后,欧希范的信徒抬着其塑像和祭祀器具,浩浩荡荡来到龚州。领头者神秘兮兮地告诉程珦,称欧希范死得冤枉,其灵魂从天而降,要求当局在南海为其立祠。并声称欧希范的神灵附于塑像之上。他们从宜州一路南下至龚州,经历数州,无人敢阻。领头者还言之凿凿地说:“我们经过浔州时,知州将神像投入江中,结果神像逆流而上,口中念念有词。知州头痛欲裂,赶紧焚香跪拜祈求平安。”
湖南省汝城县卢阳镇太极予乐湾建起的二程从学雕像——周子游春图
程珦家四世为官,从不信邪。他淡然一笑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我们不妨再试一次如何?”说罢抓起塑像丢入江中。那些被传得神乎其神的物品,随江流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至此,人们才明白所谓神鬼之事,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程珦不畏权贵的为官精神,一直激励着程颢。元丰元年(1078年),程颢出任河南扶沟县令。此后不久,权势显赫的内侍臣王中正奉旨巡视各地保甲制度时,沿途州县皆耗费巨资设宴迎送。有人劝程颢,就是勒紧腰带也要有样学样照猫画虎,否则很有可能遭受王中正的无情报复。然而程颢不为权臣所惧,不设盛宴,拒送重礼,他是沿途州县中唯一一个没有拿着民脂民膏逢迎王中正的县令。
位于洛阳市洛河南岸的安乐窝,900年前曾是二程兄弟与邵雍开展学术交流的地方
文彦博资助创办的“伊川书院”,后成为宋代理学的源头活水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哲学系教授张金兰所著《张载与二程的学术交往》一本,202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程珦不信鬼神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程颐。韩维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虽然年龄比程颢、程颐大十五六岁,但他却甘拜二程兄弟为师。韩维担任许州知州时,程颐去拜访他。见面后程颐问道:“我来的时候见街上很多僧人,热热闹闹地在干什么?”韩维回答说在街心设了祭坛,请众僧人为百姓祈福。程颐听后十分不满,严肃批评道:“作为地方行政长官,你的所作所为关系着老百姓的祸福,你就是百姓的佛,难道还要靠僧人去祈求什么虚无缥缈根本就不存在的‘佛’吗?”韩维听后羞愧难当,立即命人撤掉祭坛送走僧人。
二、程珦与理学开山周敦颐
庆历六年(1046年),程珦由兴国县知县擢升为南安军通判。在宋代,“军”乃集军事与行政职能于一体的地方特殊行政区划,南安军相当于州级行政单位,管辖着南康、大余、上犹三县。其治所位于现今江西省的大余县。宋代通判一职,主要为地方军事机构的副职,负责监察事务及协助处理军务等。周敦颐时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是一个主管司法的小官。程珦在南安军任职期间,通过观察周敦颐的言行举止,认识到其学识渊博、气质非凡,遂主动与周敦颐结交,并将程颢、程颐送至门下向其学习。
二程兄弟一生两次就学于周敦颐。第一次是在宋仁宗庆历六至七年之间(1046-1047),也就是周敦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的最后一年。第二次是在皇祐元年(1049年)的下半年。当时程珦受命移任广西龚州知州,赴任广西途中经过郴州,再一次将二程兄弟交付时任郴县县令的周敦颐继续学习。周敦颐在教导二程时,注重引导他们追求“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强调道德修养与宇宙本体的统一。这种思想方法为二程日后提出“天理”概念提供了哲学基础。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以“无极而太极”构建宇宙生成论,《通书》以“诚”为核心阐述心性论,这些理论成为二程发展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性价值,他与二程师承关系的建立,不仅直接奠定了二程的学术基础,改变了二程的人生轨迹,更深刻影响了宋明儒学的演进方向,客观上促成了理学传承链条的形成。
三、程珦与理学象数学派开山邵雍
邵雍,字尧夫,北宋时期理学五子之一,理学象数学派的创始人。其祖籍位于河北涿州,后迁至河南辉县苏门山,三十岁时前往洛阳学习并定居于今伊川县平等镇。五十岁时,邵雍在今伊川县境内为时任御史中丞王拱辰选定一处墓地。为表达感激之情,王拱辰在洛阳天津桥南为邵雍购置了一处宅院。这所宅院与程珦家族遗留的旧宅相距咫尺,从而使得邵、程两家成为眉睫之内的和睦邻里。
邵雍比程珦年轻六岁,但比二程兄弟(程颢、程颐)年长二十至二十一岁。在洛阳,邵雍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学术地位,被视为士大夫阶层理想化的文人典范,其“安乐窝”成为了兼具学术追求与诗意栖居的文化象征。大约在公元1063年左右,独具慧眼的程珦在得知邵雍乃一名满华夏的博学鸿儒之后,便主动带领而立之年的二程兄弟登门拜访。这次拜见,开启了二程兄弟与邵雍的交流模式。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二程与邵雍经常共同探讨《周易》的义理。邵雍曾想把自己的先天象数学传授给二程,但二程兄弟则更倾向于义理的阐释。邵雍的《皇极经世》通过象数推演宇宙规律,构建了“元会运世”的宏大体系,而二程通过批判性地吸收,将邵雍思想中的儒家核心提炼为以“天理”为核心的伦理体系,最终形成了理学主流与象数学派的分野与互补。邵雍的宇宙观(如“先天学”),激发了二程对“天理”超越性的思考。程颐曾评价邵雍对阴阳五行的论述“较周敦颐更条理分明”,表明其学说对二程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邵雍“合儒道而为一”的思想倾向(如强调“诚”与“自然”),间接地影响了二程对儒家伦理与天道关系的调和。邵雍的象数体系为后世理学提供了宇宙论框架的可能性,而二程的“理本论”则为象数学的儒家化转型奠定了基础。二者共同推动了宋代儒学,从训诂之学向哲理化方向的发展。
四、 程珦与理学关中学派创始人张载
程珦之父程遹,一生中迎娶两位张姓夫人。首任张氏夫人,河南开封人氏,乃宋代理学关中学派创始人张载之姑母。公元1006年,张氏在开封泰宁坊家中诞下二程之父程珦。张氏不幸早逝,后被追封为“长安县君”。程遹在担任黄陂县令期间,续娶湖北孝感张氏。张氏于天禧三年(1019年)和天圣元年(1023年)又分别生下二程的两个叔叔程璠和程珫,逝后追封为“孝感县君”。因此,张载为程珦血脉相连的表兄弟,按辈分亦为二程之表叔。正是这些血浓于水的亲情,使得双方家族交往中产生了频繁而密切的交集。
程珦与张载的关系,对张载与二程之间的学术交往产生了直接影响。据相关史料记载,二程兄弟一生中与这位表叔有过四次学术交流。首次交流发生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当时正值大考,张载与二程皆赴京师。考试结束后,张载受时任宰相文彦博之托,在首都相国寺讲授《周易》,吸引了众多达官贵人前往聆听。某夜,程颐跟随父亲前去看望表叔张载,表兄弟叙完亲情之后,程颐便与表叔共同探讨《周易》。张载对程颐的观点表示高度赞同,认为他深得《易》道精髓。翌日,张载向前来听讲的官吏推荐说:“从今往后,你们可以向伊川先生学习,与他相比,我之前所讲皆不足为道。”随后撤去虎皮椅,返回陕西关中。
张载中进士后被任命为祁州(今河北安国)司法参军,后调任丹州云岩(今陕西宜川)县令。嘉祐三年(1058年),程颢调任京兆府户县(今陕西省户县)主簿。户县与宜川同属陕西,相距较近,张载便通过信函的形式与程颢交流讨论“定性”问题。由于年代久远,张载的信件均已失传,而程颢的回信收录于《二程文集》卷二。从程颢的回信中可见,此次讨论的主题是儒学的境界。张载与二程均认同儒家自有其境界,但对于该境界的具体内涵,程颢与张载持有不同见解。
熙宁二年(1069年),在吕公著的推荐下,张载入朝担任崇文院校书,有机会与时任监察御史的程颢在京师再次会面并论学。据程颐所言:“况十八叔、大哥皆在京师,相见且请熟议,异日当请闻之。”十八叔指的是张戬,大哥指的是程颢,由此可见张载、张戬、程颢均在京师,并就道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但意见并未完全一致。程颐当时随父在汉州(今四川广汉),于是张载写信给程颐继续论学。程颐撰写了《答书》,意犹未尽,又撰写了《再答》。
熙宁十年(1077年),张载再次受吕大防推荐入京,担任同知太常礼院(礼部副职)一职,不久后便因礼制主张与同僚分歧、病情加重“引疾而归”。途经洛阳时他来看望表哥程珦,并在程珦的主持下与二程兄弟讨论哲学问题。此次讨论的主题是对“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理解,后由张载弟子记录为《洛阳议论》。正是这种跨学派的交流环境,促使二程在批判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完成儒学革新。
张载作为关学宗师,其思想体系与二程实为“同源异流”的关系,双方在理学奠基期存在平等对话与相互渗透。十一月,张载去世。程颢作《哭张子厚先生》:“叹息斯文约共修,如何夫子便长休。东山无复苍生望,西土谁共后学求?”
五、程珦与洛阳诸贤
在王安石变法时期,洛阳逐渐成为反对新法的中心。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富弼等反对新法的重量级大臣纷纷退隐至洛阳。当时程珦在四川汉州任知州,地方官吏多数迎合王安石的新政,而程珦则公开抗议,指出新法的弊端。朝廷派遣使者李元瑜督查地方执行情况,程珦因坚持己见而触怒李元瑜。程珦请求辞职,但朝廷未予批准,因此他无奈之下只能以病辞官,返回故里。
在洛阳众多的达官显贵中,程珦作为四品州官,地位既非显赫亦非微不足道。洛阳官场中存在多个圈子,其中最著名的是由文彦博、富弼牵头组织的“耆英会”,但程珦并未加入这个圈子。不久之后,文彦博又组织了另一个名为“同甲会”的圈子。同甲会是一个同龄人的聚会,成员仅有四人,包括文彦博、程珦、司马旦和席汝言。司马旦是司马光的兄长,席汝言则是一名非常活跃的退休老厅官,他在多个圈子中都有参与。聚会之年,四人恰好都是七十八岁。聚会当天,四人各赋诗一首。程珦的诗作已不可考,而文彦博的诗作则如此写道:“四人三百十二岁,况是同生丙午年。招得梁园为赋客,合成商岭采芝仙。清谭亹亹风盈席,素发飘飘雪满肩。此会从来诚未有,洛中应作画图传。”由于“素发飘飘”,程珦每次不管是与同甲会的人聚会还是出入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等高官显贵的门庭,他都携二程兄弟前来,借此机会将他们推荐给文彦博等人。因此,洛阳的高官们得以认识并了解二程兄弟。正是由于程珦的引荐,当程颐向时任太尉兼河南府知府的文彦博提出利用龙门山圣善庵旧址创办书院的请求时,文彦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在今伊川县鸣皋镇的一所庄园及千亩良田无偿赠予他,从而促成了成为宋代理学重要发源地的伊川书院。正是由于程珦的引荐,在宋哲宗即位、司马光出任宰相之后,首先向皇帝推荐的就是程颢。程颢去世后,紧接着又荐程颐。程颐在朝廷担任崇政殿说书的一年半时间里,得到了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等人的悉心关照。
程珦将二程兄弟送至周敦颐门下求学,奠定了二程理学思想的基础,确立了二程学术研究的方向;他带领二程兄弟与邵雍交往,实现了思想体系的互补与分野,开启了二程理学多元化格局;他推动二程兄弟与表弟张载的交流,实现了思想的碰撞,并共同构建了新儒学体系的抱负;他带领二程兄弟与洛阳诸贤交流,通过司马光、文彦博等人的推动,使“洛学”成为北宋后期的主流思潮,并为南宋朱熹继承发展为程朱理学,最终成为官方哲学。明代河南府知府陈宣在撰写程珦赞时有这样两句:“伊洛发始,道起渊源。”这就充分肯定了程珦对二程理学所作的贡献。
程珦的一生宛如一盏指路的明灯,无时无刻地指引着二程兄弟前行的方向。
(作者系河南省二程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配资是什么,实盘股票杠杆平台,玖玖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