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里说:“任何引起你情绪波动的能量或信息,都叫'邪气’;让你大悲、大怒、大惊、大恐的东西,都是虚邪。对待'虚邪’的东西,离开就是吉祥,离开就是好运。” 此言如晨钟暮鼓,穿越千年时空,直指现代人心灵困境的核心。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生存智慧:真正的吉祥,并非在于获取,而在于懂得适时、果断地“离开”。 “邪气”无形,却蚀骨侵心。 它非仅指风寒暑湿之外邪,更包罗万象——可能是无休止的攀比带来的焦虑漩涡,是网络暴戾言论煽动的无名怒火,是过度承载他人期待导致的窒息感,或是沉溺于负面回忆编织的悲情牢笼。 这些无形的“虚邪”,正如《菜根谭》所警:“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要著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 面对能瞬间搅动心湖、扭曲认知的“风斜雨急”、“花浓柳艳”(诱惑与干扰)、“路危径险”(负面情境),及早“回头”(离开),是立定脚跟、保持清明的不二法门。 “离开”非怯懦,乃大勇与大智。 世人常误以为坚守、对抗才是强者姿态。殊不知,对吞噬心神、损毁健康的“虚邪”之物,“离开”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创造——创造内心的宁静空间,创造生命能量的正向流动。 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深谙此道,他在《定风波》中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归去”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主动“离开”?离开政治倾轧的漩涡,离开荣辱得失的执念,方能抵达心灵的澄明之境。 佛陀亦言:“放下即解脱。” 放下对引发剧烈负面情绪的人、事、境的执着与纠缠,本质上就是“离开”虚邪的实践。 识别“虚邪”,需“觉”字当头。 《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而“明明德”始于“格物致知”,即对事物本质的洞察。要实践“离开”的智慧,首要在于培养敏锐的觉知力:觉察自身情绪如何被外界牵引,识别哪些人、哪些信息、哪些场景是消耗而非滋养。 如同但丁在《神曲》中穿越地狱时,维吉尔的忠告:“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面对确凿的“虚邪”(地狱般的消耗),犹豫不决、怯懦纠缠只会令其侵蚀更深。唯有清晰识别,果断抽身,方能保护心灵的净土。 “离开”之后,方有“吉祥”栖息之地。 《道德经》有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许多心灵的惊涛骇浪,源于我们未能及时远离那些扰动源。主动“离开”虚邪,便是在喧嚣世界中为自己筑起一道无形的防护墙,守护心神的平和与能量的纯正。 当内心不再被大悲、大怒、大惊、大恐所劫持,生命的本然活力与智慧才能显现。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股票配资是什么,实盘股票杠杆平台,玖玖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